AIMochi | 美中協議的十字路口:AI筆記 TikTok 在國家安全與貿易不平衡中的抉擇
美中協議的十字路口:AI筆記 TikTok 在國家安全與貿易不平衡中的抉擇

美中協議的十字路口:AI筆記 TikTok 在國家安全與貿易不平衡中的抉擇

在近幾年中,TikTok(母公司 ByteDance)成為美國與中國之間技術與數據主權角力的前線。美國國會在 2024 年通過了《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敵對控制應用程式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簡稱 PAFACA),此法要求若某應用被認定為外國敵對控制之應用程式,若不剝離或改組控制權,必須被禁止。 TikTok 即被明確涵蓋,是因為美國政府與多數國會議員認為中國法律可能迫使 ByteDance 向政府提供數據或干預內容審查。

因此,美國政府既要考慮科技創新與網絡自由,也要考慮國家安全與用戶隱私。這是一場“應用程式的政策與貿易”的多維競賽。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來看看美中貿易的最新近況!

馬德里會談與框架協議的輪廓

1. 會談時間與關鍵人物

2025 年 9 月中旬,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等代表團與中國談判團隊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磋商。核心議題不只是 TikTok,也包括貿易失衡、出口管制、稀土礦物與關稅政策。 

2. 核心協議內容(初步框架)

經過多輪討論,雙方達成初步框架協議,主要內容包括:

  • 將 TikTok 在美國的營運控制權轉移給由美國投資人主導的公司。這意味著 ByteDance 必須讓出主要控制權。 

  • 中方可能保有少量股份,但是否能保有算法控制權或授權使用算法仍是談判的核心與爭議所在。算法被視為 TikTok 的「核心智慧」(secret sauce),對於內容推薦、流量分配、使用者體驗有關鍵影響。美方強烈主張算法不能在中方操控或影響,而中方則堅持智財與技術出口需受到中國法律與國家政策限制。 

  • 用戶資料安全與數據處理機制:美方要求數據存儲與訪問的設施須在美國境內,由美國公司或受到美國政府監管的機構管理,以避免數據返回中國或被中方政府調用。這是公共利益與國安審查的重點。 

  • 協議可能包括對中國出口與知識產權轉讓的審查機制,特別是算法與其他相關技術的智財權利。中方則看重這些「軟實力」及技術優勢,期望在不違反國安要求的前提下保有話語權。 

3. 相關法案與期限
  • 美國法律要求若無法剝離部分外國敵對控制應用之控制權,則在規定期限內禁止該應用程式在美國營運。PAFACA 就是此一法律基礎。 

  • 原定截止日為 2025 年 9 月者,但因談判尚未完成,美國政府已經延後執行期限至 2025 年 12 月 16 日,給予更多時間完成交易與協議條款。

談判中的阻力與風險

即使框架協議看似重大突破,仍有多項主要挑戰尚未化解:

1. 算法控制權問題

如前所述,算法是整個推薦系統與內容分發的核心。即使業務控制權轉移,若算法仍受 ByteDance 或中方控制,那麼美方的政策目的——防範中國政府對美國用戶資料或內容影響——可能無法徹底保障。許多國會議員已公開表示:算法不得與中方共享或受其控制。 

中方堅持算法屬於知識產權/商業機密,可能願意是「授權使用」方式,而非完全出售。這就引出:授權合約如何設計、版權與監督機制如何落實、以及若發生違約/濫用怎麼辦,這些細節都是鉅細靡遺卻易被忽略的部分。

2. 法律與監管的一致性
  • 美國法律(PAFACA)明確規定剝離的條件與禁止條款。若框架協議與法律要求衝突,就可能遭遇訴訟或國會阻撓。 

  • 中方有自己的出口管制法規、國家安全法,以及智慧財產保護制度與技術授權政策,這些會制約其能否同意某些技術或算法的轉移。中方政府對技術外流、一切與國安有關的內容相當敏感。若協議未能符合中國內部法律要求,也會引發壓力。

3. 投資者控制與董事會構成

誰能真正掌握控制權不只是表象的股權比例,還包括董事會席位、用戶資料訪問權限、技術決策權、監督機制等。框架裡雖然提到由美國投資人主導,但細節未明。若中方仍保有某些 veto 權、某些審查權或持股訊息足以影響決策,那控制權實質可能受到限制。

4. 國內政治與選民壓力

在美國,對於國家安全與外國干預敏感度很高。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部分議員與選民強烈要求“徹底剝離”,“算法不得共享”,“數據必須安全”。如果協議被視為妥協過多,可能會被視作國安漏洞或讓步,引發國會或法院對協議的質疑或阻撓。

同時,在中國,也要考慮國內政治與領導層對國家主權及技術自主性的要求。任何讓步都要看是否被國內輿論與黨內力量接受。

5. 貿易不平衡與其他議題掛鉤

這次談判不只是 TikTok,還牽涉到更廣泛的貿易不平衡、關稅、稀土礦物與出口管制、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談判代表強調,中國政府必須開放市場、允許美國製成品與農產品出口、降低不公平壁壘。這些在過去多年中是重複出現的問題。若其他部分無回報或讓步不足,協議可能成為“單方面讓步”的危險案例,降低其政治可持續性。

 協議可能的影響與利益

假如協議最終成功落實,可能帶來以下的正面影響與利益:

1. 保留數億美國用戶的服務不中斷

美國有約 1.7 億 TikTok 用戶(約 170 百0萬人)—若協議未能談妥,用戶可能面臨應用被禁止的風險。協議若讓 TikTok 繼續營運,可避免大規模的用戶流失與政策混亂。 

2. 減低國家安全與數據濫用風險

若真實能夠把數據存儲、訪問控制、算法控制落到美國控制或受到高度監管,將大幅降低中國政府透過法律或其它渠道介入美國用戶資料、內容審查或操控推薦的潛在風險。

3. 在美中貿易議題中建立先例

此案例可能成為技術/應用程式控制權與國家安全如何與貿易政策結合的典範。未來對類似有外資背景的應用或科技公司,會有更嚴格與先進的國際協議/法律框架。

4. 雙方在經濟與外交上的短期緩衝

對中國而言,此協議能避免 TikTok 直接被禁,保住部分國際影響力;對美國而言,能在不直接禁用應用的情況下,用法律與談判策略回應國安憂慮。減少風險的同時,也給雙方留下外交與貿易談判空間。

這場協議的意義與應注意的問題

這次談判與框架協議不只是 TikTok 的未來問題,更是一個關於國家安全、網絡主權、數據隱私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大試煉。它暴露出以下幾個核心張力:

  1. 國家安全 vs 商業創新與自由:當網路應用與平台的權力越來越大,政府如何平衡言論自由、創新動力與防範外國干預,是未來所有國際科技政策的試金石。

  2. 法令與實踐的落差:協議中許多條款可能在法律上被寫好,但執行、監督、違約制裁等細節至關重要。如果協議缺乏透明與強制性監督,實際效果可能不如人意。

  3. 國際競爭與地緣政治背景:這類談判不僅是科技,也與國際貿易、外交關係以及國家間信任有關。美中兩國在經濟放緩、外貿壓力、國際觀感等多方面均有所壓力,協議的每一步都會被國內外觀察者放大檢視。

  4. 民間與技術社群的角色:用戶、科技公司、數據隱私倡議組織、監管機構都在這場遊戲中佔有角色。協議是否被接受,也取決於這些實體能否監督、質疑、甚至挑戰不利於用戶權益或透明性的部分。

馬德里會談與 TikTok 框架協議代表了一個可能的突破點,美國正在努力在國家安全與自由市場之間找到平衡,而中國也在權衡其技術自主性與國際經濟壓力的利害。協議成功與否,不僅關係到這款短影片應用能否在美國持續營運,也可能是未來美中在科技、數據主權與貿易規範上是否能共識的一個標竿。

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梳理出關鍵資訊,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

馬上開始使用AIMochi